【政风行风】六安市耕地保护有关情况-ag九游会官网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2023-10-23 15:58
字号: 打印

上线时间:

2023年10月20日(星期五)11:30至12:00

上线主题:

六安市耕地保护有关情况

上线内容:六安市耕地保护有关情况

局领导: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中午好!

很高兴通过六安新闻综合广播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与大家进行沟通、交流,感谢广大听众朋友们一直以来对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的关心、关注、理解与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广大听众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与大家现场交流的主题是耕地保护工作,同时回答听众朋友们提出的关于自然资源部门有关工作的疑问。希望通过30分钟的互动,让听众朋友们对我市耕地保护情况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一、我市耕地基本情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东邻省城合肥市,南接安庆市和湖北省黄冈市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固始毗连,北接淮南市并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幅员1.545万平方公里。六安地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六安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9.12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12%,其中淮河流域70.85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8.26亿立方米。六安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位于大别山北坡面向淮北平原的斜面上,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岗地和平原圩畈四大单元。西南为大别山脉,中部为山地丘陵,东北为平原圩畈。

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守耕地红线,坚持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国土总面积2317.6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40.07万亩,较第二次国土调查上升1位,居全省第5位。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显示,全市耕地面积745.87万亩(比三调增加了5.8万亩),其中水田652.26万亩、占比87.45%、水浇地3.66万亩、占比0.49%、旱地89.95万亩、占比12.06%。耕地主要分布在江淮岗地和平原圩畈(金安区、裕安区和霍邱县,三个县区耕地面积达533.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七成以上)。在“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划定耕地红线面积726.8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42.13万亩,为我市粮食生产“十九连丰”打下了坚实基础。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17.99万亩,粮食产量71.22亿斤、单产387.9公斤/亩,较2021年分别增加播种面积10000亩、增产2000万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6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二、近年来耕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构建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的工作格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叶露中书记亲自部署开展耕地保护工作调研,审阅调研报告并作出批示要求;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情况,高位推动耕地保护各项工作和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如《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对县区党委、政府的多项考核中实行刚性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逐步形成,全社会保护耕地的意识显著提升。

二是严守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底线要求。划定“三区三线”,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落实省下达我市的726.89万亩耕地红线和64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成果纳入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行刚性约束。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从严审查重大项目占用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2021年全市耕地面积增加了4.35万亩,2022年耕地面积增加2.3万亩,实现了耕地面积的两连增。

三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的制度。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近五年累计补充耕地近16万亩,是省同期下达任务的2.8倍,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守牢了耕地红线,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建立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级储备和统筹机制,充分保障重大公益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年度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以上项目占补平衡需要。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编制实施年度“进出平衡”方案,明确转进转出数量、确定图斑位置、实行上图入库,确保“进”大于“出”,“进出平衡”制度逐步建立。

四是探索耕地数量补充和质量提升的双赢路径。统筹新增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摸排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新增耕地和“旱改水”资源潜力,纳入工程设计,严抓施工规范,有效拓展了新增耕地来源,提升了耕地质量。

五是激发耕地保护基层主体的内生动力。在保障全市建设项目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开展跨市交易新增耕地指标,近两年交易面积近万亩,成交总价款18.386亿元,有力保障国家、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反哺了乡村振兴。同时,积极争取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资金,2022-2023年全市21个乡镇共获省级激励资金2100万元,有效调动基层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是攻坚违法用地居高不下的治理难题。市政府成立市级土地卫片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工作。建立完善土地执法工作制度,印发《关于卫片执法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关于建立土地卫片执法逐月通报督促整改工作机制的通知》等,通过工作推进会、实地督导、警示约谈和暂停建设用地审批等务实举措,推动全市土地执法问题整改。近三年,违法用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市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违法用地整改情况位于全省前列。初步建立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市法院、市检察院的协同配合机制,推动土地执法与监督执纪、干部管理等工作相衔接。对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并抄送同级检察机关,做到应移尽移。

三、目前的工作形势

耕地保护的形势也发生了改变。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求耕地保护更加严格。2020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剧了粮食供给的紧张局势。专家指出,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特征,并呈现出低水平、增产难、紧平衡和弱安全的格局,表现为“吃饱没问题,吃好靠进口,平时没问题,战时有风险”。六安市是安徽省产粮大市,保护耕地的数量、提升耕地的质量、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耕地保护更绿色更可持续。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要以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空间开发的适宜性为基础,要加强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空间管控作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比达到90%以上,约为植被碳库的3~4倍、大气碳库的2~3倍。我市现有耕地745.87万亩,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大局上,必须把耕地保护好,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市的耕地保护任务较重。全市耕地面积745.8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96%,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五位。同时,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1.7亩,霍山县、金寨县两个山区县甚至低于1.2亩/人,土地承载压力大。另一方面我市正处于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机遇期,发展势头迅猛,每年建设用地的报批在5-6万亩,这对耕地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更节约集约的开发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土地供应的水平和效能,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助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结束语:政风行风热线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宣传自然资源政策法规以及与群众密切交流的互动平台。要真正保护好耕地,除了政府和部门的履职尽责之外,更需要全民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营造严格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局将继续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统筹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用地要素保障的关系,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切实加强耕地红线刚性约束。推进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按时报批规划成果,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切实提升规划执行力,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对下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检查内容,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二是扎实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实施。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历年国土变更调查,全面摸排新增耕地和“旱改水”资源潜力。编制《六安市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土地整理项目。加强补充耕地项目选址、立项、施工、验收、管护全过程监管,确保补充数量真实、质量可靠、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

三是科学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指导县区统筹考虑年度国土绿化、设施农业项目、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结构调整等项目需求,综合研判耕地恢复难度和潜力,编制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确保“进出平衡”在县域内解决。指导县区开展耕地恢复资源调查评价和实施工作,储备一批耕地“进出平衡”指标,确保年度内及时补充耕地。

四是严格控制各类项目占用耕地。贯彻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抓好节约集约用地措施落实。对城镇开发边界外单独选址项目,督促项目单位在用地报批前对项目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科学性进行充分论证。加强临时用地管理,督促到期复垦到位。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五是全面加强土地执法监督。按照“严起来”的要求,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对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及时查处整改,恢复耕种,消除违法状态。加大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立案查处、挂牌督办和约谈通报力度。运用好自然资源执法与纪检监察贯通协作机制,严肃追责问责。对涉及党政纪责任追究以及触犯刑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做到应移尽移,保持高压执法态势。

对今天听众朋友反应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梳理核实,带着感情和责任,办理好每一件答复,对存在的问题,将依法依规解决到位,尽快给一个满意的答复,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市自然资源工作。最后,感谢听众朋友的热情参与,并感谢“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组的辛勤工作。下次节目再见!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