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ag九游会官网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局发布时间:2023-06-16 17:35
字号:

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三年六月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二)“十三五”防治成效

(三)“十四五”防治形势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目标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详细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

(二)不断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四)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五)提高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资金保障

(三)加强监督考核

(四)加强宣传教育

附图:

附图一  六安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附图二  六安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附图三  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及《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有效减轻或规避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规划》适用范围为六安市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科学研究、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等。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地质灾害现状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在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点多面广、分散隐蔽、多发易发、规模小等特点。截至2020年底,六安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19处,威胁1024户4036人,威胁财产20267万元。按地质灾害类型划分:崩塌149处、滑坡261处、泥石流9处;按险情等级划分,均为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行政区域划分:金安区29处、裕安区91处、霍山县100处、舒城县110处、金寨县89处。

(二)“十三五”防治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由“十二五”末的8576人降至4036人,减少了4540人,减少52.94%。由于各项防治措施得力,“十三五”期间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稳步推进。年开展汛前调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五年来累计排查4680点次,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36处。2019年,在全省切坡建房隐患排查中,六安市共查出切坡建房隐患点4473处,其中42处已纳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管理。2020年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对区域地质环境及孕灾地质条件展开调查,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摸清风险底数。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市级平台共发布地质灾害黄色以上预警63次,其中红色预警4次、橙色预警15次、黄色预警44次;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4091人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并逐步由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转变。

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35亿元,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20处,排危除险117处,保障了230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搬迁避让324处,使626户2237人彻底摆脱了地质灾害威胁。

4.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先后选派30余名技术人员驻县包乡,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强化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并为值班人员配备专用设备。集中组织宣传培训36场,培训人数5597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12206份;开展避险转移演练24场,参演人员1650人,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

5.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管理平台和切坡建房数据库建设,开通微信公众号“六安自然资源”,推进市级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效率,信息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6.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市、县自然资源部门编制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明确了避险转移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组建了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强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委托技术支撑单位开展技术指导,弥补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的短板。

(三)“十四五”防治形势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孕育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没有发生改变;二是气象条件依然复杂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三是人类工程活动和山区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已成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每年5-9月,全市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性和时空不确定性凸显。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更高要求,以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防治带来新挑战。近年来,全市山区城镇化建设、道路通讯设施、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规模、范围和强度日益增大,加剧了地质灾害风险。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建设提供支撑。二是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地质灾害生成机理复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受工作精度、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风险隐患尚不能及时有效识别。三是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要依靠群测群防,监测手段较为落后,专业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多数已知隐患点没有安装监测预警设备,地质灾害何时发生的问题仍难以解决。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仍需加强。伴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的兴起,智慧防灾亟需推进,地质灾害信息化服务水平亟需提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风险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大作为,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二)规划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加强人口密集区、人类活动集中区、重大工程建设区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提升能力,降低风险。“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工作理念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方法。提升“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的遥感识别和调查评价能力、“什么时候发生”的监测预警能力,以及基层防灾和科技支撑能力。

3.综合治理,服务发展。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树立底线思维,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突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反向约束,科学安排监测预警,按照“宜搬则搬、宜治则治”原则,统筹实施好工程治理、排危除险以及搬迁避让等综合治理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4.统筹协调,群防群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分级管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和工程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提升基层群测群防能力,切实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

(三)规划目标

一是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水平和早期识别能力,掌握全市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二是建成新型高效群专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显著提升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三是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消除威胁人数多和危险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四是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装备保障体系,显著提高基层防灾能力;五是构建功能全面互联互通的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的信息化。

表一 六安市“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一览表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

数量

时间安排

指标

属性

1

调查

评价

1:5万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7

2021-2023年

约束性

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调查

乡(镇)

3

2023-2025年

预期性

1:5万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集成

1

2021-2023年

约束性

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5

2021-2025年

约束性

2

监测

预警

雨量监测站建设

215

2021-2025年

约束性

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安装

132

2021-2025年

约束性

完善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体系

县(区)

7

2021-2025年

约束性

3

综合

治理

工程治理

23

2021-2022年

约束性

4

2023-2025年

预期性

排危除险

57

2021-2022年

约束性

11

2023-2025年

预期性

搬迁避让

7

2021-2022年

约束性

8

2023-2025年

预期性

4

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

1

2021-2025

预期性

5

信息化

建设

地质灾害信息化平台数据库管理

1

2021-2025年

约束性

平台信息系统维护及升级

5

2021-2025年

约束性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依据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特征等地质环境条件和降雨、人为活动等影响因素,把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1高易发区、3中易发区、3低易发区。

1.金寨县双河镇-麻埠镇、裕安区西河口乡、霍山县诸佛庵镇-佛子岭镇、舒城县山七镇-汤池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

该区分布于六安市西南部、南部及东南部大部分山区,包括金寨县双河镇-麻埠镇及南部山区大部分乡镇,裕安区西河口乡、霍山县西部诸佛庵镇-落儿岭镇以及南部山区大部分乡镇,舒城县五显镇-山七镇以及西南部大部分乡镇,面积约6096.3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9.46%。

本区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点293处,其中崩塌120处,滑坡169处,泥石流4处,占全市灾害点总数的69.93%。区内按灾害险情统计,均为小型地质灾害点,所有灾害点体积规模均为小型。现状灾害点共计威胁713户2855人的生命及14259.5万元财产安全。

2.霍山县黑石渡镇-衡山-与儿街镇、裕安区青山乡-金安区毛坦厂-东河口镇-横塘岗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

该区分布于霍山县的衡山镇、与儿街镇及以北的下符桥镇,裕安区的青山乡,金安区的毛坦厂镇、东河口镇及横塘岗乡等地区,区面积848.5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49%。

本区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点70处,其中崩塌14处,滑坡55处,泥石流1处,占全市灾害点总数的16.71%。区内按灾害险情统计,均为小型地质灾害点,所有灾害点体积规模均为小型。现状灾害点共计威胁150户634人的生命及2629万元财产安全。

3.金寨县梅山镇、裕安区独山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2

该区分布于金寨县的梅山镇、裕安区独山镇,区面积520.3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37%。

本区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点31处,其中崩塌9处,滑坡18处,泥石流4处,占全市灾害点总数的7.81%。区内按灾害险情统计,均为小型地质灾害点,所有灾害点体积规模均为小型。现状灾害点共计威胁86户259人的生命及1942.5万元财产安全。

4.霍山县上土市镇-太平畈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3

该区分布于霍山县上土市镇以及太平畈乡,区面积173.6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12%。

本区现有滑坡地质灾害点8处,占全市灾害点总数的2%。区内按灾害险情统计,均为小型地质灾害点,所有灾害点体积规模均为小型。现状灾害点共计威胁30户114人的生命及565万元财产安全。

5.金寨县白塔畈镇、裕安区石婆店镇-狮子岗乡-石板冲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

分布于金寨县的白塔畈镇,裕安区的石婆店镇、狮子岗乡以及石板冲乡,区面积295.09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91%。

本区现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3处,其中崩塌1处,滑坡2处,占全市灾害点总数的0.5%。区内按灾害险情统计,均为小型地质灾害点,所有灾害点体积规模均为小型。现状灾害点共计威胁13户46人的生命及314万元财产安全。

6.金安区张店镇、舒城县张母桥镇-南港镇-舒茶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2

分布于金安区的张店镇,舒城县的张母桥镇、万佛湖镇、阙店乡、春秋乡、南港镇及舒茶镇,区面积594.5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85%。

本区现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14处,其中崩塌5处,滑坡9处,占全市灾害点总数的3.34%。区内按灾害险情统计,均为小型地质灾害点,所有灾害点体积规模均为小型。现状灾害点共计威胁32户128人的生命及557万元财产安全。

7.霍邱县马店至冯井镇g105国道以西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3

该区分布于霍邱县马店镇至冯井镇g105国道西侧,区面积120.0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0.77%。

区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但人类工程活动高陡切坡建房以及石料矿山开挖遗留的采坑边坡,在遇到强降雨等作用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

依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人口密度、社会经济财富集中度、重要基础设施布局、自然保护区及重要风景名胜区分布,全市共分为2个重点防治区、3个次重点防治区、1个一般防治区。其中:重点防治区面积5565.66平方千米、次重点防治区面积3041.24平方千米、一般防治区面积6844.30平方千米。

1.金寨县双河镇-南溪镇、裕安区西河口乡、霍山县诸佛庵镇-磨子潭镇崩塌、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a1)

区内包括金寨县南部的大部分山区乡镇,裕安区的西河口乡,霍山县诸佛庵镇等南部山区乡镇,总面4205.05平方千米。该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本区有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别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红石谷保护区、大别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铜锣寨风景区、大别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白马尖风景区,境内交通发达,已修建的合武铁路金寨线路段和沪蓉高速等多条交通线路从区内穿过。以及规划修建的沿江合武高铁金寨段将贯穿通过本区

本区防治重点是城镇、村庄、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重大建设工程、重要自然保护区及拟建的重大工程建设周边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在规划期内计划完成工程治理6处,排危除险14处,搬迁避让5处。

2.霍山县单龙寺镇-东西溪乡、舒城县晓天镇-汤池镇崩塌、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a2)

区内包括霍山县单龙寺镇、东西溪乡,舒城县晓天镇、汤池镇等南部山区乡镇,总面积1360.61平方千米。该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本区有舒城万佛山省级风景区、东石笋省级风景区,境内交通发达,已修建的济广高速从区内穿过。正在规划修建的六安景高铁将在不久贯穿通过。

本区防治重点是城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重大建设工程、风景名胜区及拟建的重大工程建设周边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在规划期内计划完成工程治理5处,排危除险29处,搬迁避让6处。

3.金寨县梅山镇-麻埠镇、裕安区独山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b1)

区内包括金寨县梅山镇、油坊店乡等中东部山区乡镇、裕安区独山镇、石婆店镇,总面积为1291.44平方千米。该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本区交通发达,多条重要交通干道线路区内通过。

本区防治重点是城镇、村庄、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在规划期内计划完成工程治理3处,排危除险7处。

4.霍山县黑石渡镇-衡山镇、金安区东河口镇-毛坦厂镇、舒城县春秋乡、舒茶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b2)

区内包括霍山县的黑石渡镇、衡山镇、与儿街镇,金安区的东河口镇、毛坦厂镇以及舒城县的春秋乡、舒茶镇等乡镇,总面积为1629.74平方千米。区内主要有大别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大裂谷(原避王岩)保护区、大别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嵩寮岩保护区、燕山省级森林公园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多条重要交通干道线路区内通过。

本区防治重点是城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建设工程周边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在规划期内计划完成工程治理13处,排危除险18处,搬迁避让4处。

5.霍邱县马店至冯井镇g105国道以西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b3)

本区包括霍邱县马店镇至冯井镇g105国道西侧,总面积为120.06平方千米。区内主要有g105国道马店至周集段穿过,南部有市级重点建设工程龙潭水库。

本区防治重点是城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切坡建房可能诱发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6.霍邱县北部城西湖乡-新店镇、裕安区的苏埠镇-新安镇-顺河镇、金安区的城北乡-木厂镇、舒城县的干汊河镇-千人桥镇-杭埠镇一般防治区(c)

该区包括霍邱县北部城西湖乡-新店镇、裕安区的苏埠镇-新安镇-顺河镇、金安区的城北乡-木厂镇、舒城县的干汊河镇-千人桥镇-杭埠镇等乡镇,总面积为6844.30平方千米。区内构造不发育,不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本区防治重点是城市规划建设、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建设工程及拟建的重大工程建设周边可能产生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一)详细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

1.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统一部署安排,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全面开展7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划定县(区)级地质灾害高、中、低风险区划,汇总完成市本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六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针对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区等人口聚集区,争取开展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调查,加强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和潜在致灾体的结构特征、稳定性变化趋势、威胁范围和风险等级。

2.持续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三查”制度。汛前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调查,逐级落实防灾责任;汛中针对降雨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妥善处置并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汛后及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核查,掌握隐患点动态变化,调整防治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力度,最大限度地发现“隐患在哪里”,将新增隐患点及时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

专栏1 六安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工作内容

工作年度

指标属性

1

1:5万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开展7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2021-2023年

约束性

2

1:5万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集成

完成7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集成

2021-2023年

约束性

3

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调查

开展3个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调查

2023-2025年

预期性

4

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持续开展六安市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2021-2025年

约束性

(二)不断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整合雨量站点资源

综合利用气象、水利等各部门的雨量监测资源,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增建雨量站215个,基本实现风险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雨量站应建尽建,逐步实现区域全覆盖。

2.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

继续发挥群测群防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哨兵”作用,继续保持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针对威胁人口较多、危险性较大、风险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科学布设裂缝计、土壤含水率仪、gnss卫星定位仪、倾角计和加速度计等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实时、精准监测隐患点动态变化。2021-2023年在全市132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陆续完成普适型监测设备的安装。

3.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不断优化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体系,继续推进乡(镇)、村(社区)、自然资源所、专业地质人员、群测群防员“五位一体”协同管理,实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确保强降雨期间24小时有人值守、有人监测、有人巡查、有人预警。充分发挥专业队伍技术优势,强降雨期间或遭遇极端天气,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县(区)和重点乡镇至少安排1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地提供技术服务,及时研判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趋势,及时发送预警信息,提前采取各项防范措施。

专栏2 六安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工作年度

指标属性

1

雨量监测站建设

215

2021-2025年

约束性

2

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安装

132

2021-2025年

约束性

3

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

7

2021-2025年

约束性

(三)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1.稳步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对风险等级较高、不宜搬迁避让、威胁人数较多、治理技术可行、费用经济合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期分批落实治理任务,开展工程治理。强化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管理维护,有效恢复或提升原有治理工程防灾功效。对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排危除险工程,切实减轻地质灾害威胁。“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工程治理27处,排危除险68处。

2.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且成灾风险较高的居民点或人口密集场所,结合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政策,尊重群众意愿,开展主动避让、避险搬迁,及时化解地质灾害风险。按照宜搬则搬、轻重缓急原则,对成灾风险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安排避险搬迁。“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搬迁避让15处。

专栏3 六安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数量

时间安排

指标属性

1

工程治理

23

2021-2022年

约束性

4

2023-2025年

预期性

2

排危除险

57

2021-2022年

约束性

11

2023-2025年

预期性

3

搬迁避让

7

2021-2022年

约束性

8

2023-2025年

预期性

(四)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1.健全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的技术支撑作用,依托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一三地质队等地勘队伍,完善市、县(区)两级地质灾害专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团队建设,及时补充完善汛期驻守专家队伍,全面推行专业技术队伍驻县包乡,完善延伸至乡镇基层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将防灾措施落实到点、到坡、到户、到人。

2.推动全民防灾减灾

利用电视、网络、微信、手机等媒介,借助“4.22”、“5.12”、 “6.25”等宣传日,每年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及防灾减灾意识。每年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避险转移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每年举办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群测群防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各相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灾害前兆识别、紧急情况上报和组织避险撤离等业务水平。

专栏4 六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规划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工作年度

指标属性

1

地质灾害

防治能力

防御技术支撑体系

县(区)

7

2021-2025年

约束性

2

基层防灾

能力

防灾减灾宣传

10

2021-2025年

约束性

3

避险转移演练

5

2021-2025年

约束性

4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专业培训

5

2021-2025年

约束性

(五)提高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1.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

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对危险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景三维建模,形成多元数据高度集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全息数据库。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灾险情信息等“一张图”管理,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2.建立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智慧服务平台

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在线监测、灾险情处置和指挥调度系统,建成市级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市、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分级分类管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为专业人员提供ag九游会官网的技术支持,为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及时推送监测预警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专栏5 六安市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规划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工作年度

指标属性

1

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信息化平台数据库管理

1

2021-2025年

约束性

2

平台信息系统维护及升级

5

约束性

(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

1.加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努力解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

等关键问题。加强极端天气引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判据等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

2.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体系

 紧紧围绕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主题,全面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切实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识灾、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强化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自然资源、应急、水利、住建、交通、地震、气象等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和措施,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二)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规划实施与乡村振兴、村庄整治、生态移民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政策措施合力,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水平和投入效率。积极争取中央、省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市、县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三)加强监督考核

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绩效考评机制。各县、区政府应将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对规划方案进行细化,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纳入地方年度绩效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自然资源部门应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发挥好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应急、水利、住建、交通、地震、气象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联防联动,做好相关领域和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加强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纳入年度培训教育计划,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科普和避险转移演练,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提高政府、部门、单位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实现“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观念转变,让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筑牢战胜地质灾害的全民防线。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