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十四五”测绘地理信息规划》-ag九游会官网
字号:
六安市“十四五”测绘地理信息规划
2022年11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和六安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应对新形势、满足新需求、适应新环境、应用新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和服务大局的关键时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安徽省“十四五”测绘地理信息规划》《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十四五”时期六安市测绘地理信息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六安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服务六安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的保障。
(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行业综合监管得到加强。严格测绘资质初审,确保初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初审结果的客观准确。完成每年度全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各测绘资质单位的统计年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项目备案监管,测绘审批事项全部进驻窗口,编制了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清单,测绘作业证办理和地图审核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履行地图审核监管职责,建立“问题地图”整治排查长效机制。加强测绘法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国家版图知识,通过举办进校园、进媒体、进社区等活动,提升社会公众的国家版图意识、倡导规范使用标准地图。持续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双随机”监督抽查工作。二是稳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工作。建立市县一体化“多测合一”数字平台,制定《六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工作方案》,拟定严格规范的技术标准,有效指导我市“多测合一”工作实施。
2.基础测绘成果更加丰富
持续开展基础地理数据获取工作。开展了市规划区1096平方公里分辨率0.1米正射影像图和671平方公里1:1000数字线划图更新,完成主城区及周边425平方公里范围1:1000数字线划图更新工作。各县区主要建成区基础地理数据全覆盖,并定期更新。
3.有效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一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组织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及普查数据年度更新收集工作。二是全面推进六安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三是测绘标志点常态化保护及修缮工作。
4.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成效
一是做好六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六安)更新维护工作,制作一体化市级节点的平台数据,配合省厅做好天地图·六安市级节点维护和评估工作,推动省市联动在线更新,保持数据现势性,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地图公共服务和保障职能,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编制了《六安市地图》《六安市城区地图》等标准地图。
(二)“十三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基础测绘公益性保障服务初显成效,但仅覆盖到部分政府部门的建设中,例如水利、交通和应急等,应用领域尚不广泛,有待延伸,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尚未完全满足测绘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水平,科学决策能力不强。测绘地理信息精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县区级基础测绘有待发展
全市测绘地理信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存在,各县区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力尚有差距,部分县区未制定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制度,未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专业队伍和技术装备薄弱,市、县两级基础测绘统筹协调和联动更新机制不健全。
3.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有待深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现有的测绘公共服务以地形图、影像图的直接提供为主,品种较为单一、信息内容有限;现有服务方式以离线拷贝为主,在线服务渠道不足,信息集成度不高,适应综合分析和挖掘的数据产品缺乏,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
面向应用需求,加大公共服务产品的开发力度,丰富服务手段,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实现“十四五”基础测绘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所在。
4.测绘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有待加强
测绘科技创新驱动需进一步提高,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赋能科技力量。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高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仍相对缺乏,在服务能力、技术水平方面还不能满足测绘产品生产改造、地理信息成果管理、测绘应急保障服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推广运用等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
(一)新阶段测绘地理信息面临新机遇
随着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的成型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深入渗透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地理信息服务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测绘地理信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地理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带动地理信息产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基础测绘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合六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要求测绘地理信息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为六安市现代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各领域提供基础、准确、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提出新要求
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与沪苏浙对标对接、合作共进,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呼应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发展,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为载体,融合区域之间、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形成区域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格局。
(三)自然资源管理对测绘地理信息提出新需求
根据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各行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定位,新需求要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为载体,支撑六安市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切实发挥好测绘地理信息的空间思维和技术优势。通过“卫星遥感 精确定位”为自然资源管理摸清家底,为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等提供统一的底板,为各项决策提供数据和空间分析支持,形成多级联动、业务协同、精准治理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模式。
(四)科技创新对测绘地理信息提供新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促使新一代测绘基准体系持续优化完善;“天-空-地-网”一体化观测技术体系初步构建,推动数据获取效率与处理能力加速提升;时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体系日趋成熟,促进数据共享交换和安全利用水平逐步提高;自主研发软硬件产品不断迭代,全力服务六安坚持绿色振兴发展战略,驱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强劲发展,打造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地理信息产业园。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对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准确把握机构改革后测绘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分析发展基础、把握发展趋势、形成发展思路、提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明确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六安市“十四五”测绘地理信息规划,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提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支撑和保障。
(二)编制原则
体现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结合六安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所有者权益保护、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对测绘地理信息的新需求,拓宽发展思路,构建新型测绘服务体系。
准确把握发展需求。认真梳理“十三五”期间基础测绘取得的成果,分析“十四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对测绘地理信息的新要求。强化地理信息监管,深入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
提升共享应用水平。推动社会各行业地理信息数据协同更新,市县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联动更新。发挥好测绘“两支撑、一提升”作用,部门协作,加强规划,避免重复测绘。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在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的共享应用机制,提升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方位提升,建成全市统筹、智能高效、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与土地、矿产、国土空间规划、林业等业务的集成和分工,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在空间范围、信息内容、服务手段、创新内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推动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六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更高质量保障和服务。
——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更加丰富。主动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基础测绘成果更新机制,加快更新频次,实现日常性动态更新和年度增量更新相结合,不断增强基础测绘成果的现势性,着力扩充数据采集的深度和广度;面向应用需求,科学确定数据内容和数据类型,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增强基础测绘成果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更加深化,公共地图产品更加丰富,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作用更加凸显,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地理信息应用更加安全可控。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持续推进。行业监管手段更加完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显著,标准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有新突破,产品、服务创新有新探索。
——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入。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加强沟通,对接沪苏浙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合作共进,推动共建共享机制创建。高质量推进合肥六安同城化发展,合六经济走廊高端高新产业集聚轴创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统筹联动共建中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支撑作用。
(一)逐步完善测绘信息共享管理机制
在数据获取、数据管理、产品生产、应用服务上逐步建立“一次获取、统一管理、多方共用”的管理机制。加强测绘成果汇交、保管、使用、保密等制度建设。加强测绘行业管理,优化市场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提高基础测绘保障服务效能。扩大基础测绘成果共享应用,推行“一网通办”服务,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全面扩大基础测绘成果共享服务于政务、民生、规划设计、重大项目实施落地、环境治理等领域。
(二)切实加强测绘市场监管和测绘资质管理
建立动态检查制度,采取形式多样的检查方式,重点加强对互联网地图服务、导航定位、地图编制、航空摄影测量等地理信息服务领域的监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完善退出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测绘资质巡查和测绘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进一步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保密宣传教育,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定期开展涉密测绘成果安全保密检查,防止泄密事件发生,全面提高测绘成果保密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三)有力支撑自然资源业务体系
围绕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全要素、全覆盖、全天候调查监测及监管能力的新目标,把握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的新时机,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与自然资源其他业务版块的融合,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为自然资源各项业务管理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支撑。深度融入自然资源业务体系,提升调查监测、执法监察、不动产登记等工作能力,推进地理国情监测逐步向自然资源统一监测转换,支撑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四)不断丰富地理信息资源
加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点运行维护,加强测量标志信息化管理,持续开展永久测量标志的巡查维护;建立多分辨率、多源遥感影像的动态获取机制;优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快速更新机制,全面整合地理信息资源,集成整合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数据,重点整合专业部门的专题数据,丰富地理信息资源。探索开展重点区域倾斜摄影数据获取,探索地理实体、城市场景的智能化表达方式,推进实景三维六安建设。
(五)强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基础上,开展六安市本级个性化定制,通过不断开发测绘公共服务产品,进一步完善我市基础测绘公共产品体系,全面凸显基础测绘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加强地理信息产品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应用,研制基于手机、平板等移动媒介以及运用多媒体、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的新型地图产品,实现专题地图服务的智慧化应用。加强地图文化建设,推进地图应用及地图文化普及。
(六)完善应急保障服务体系
完善六安市统筹、部门联动、各行业参与的应急测绘保障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协同有序、平战结合的应急测绘管理体制,重点推进与地质灾害及消防领域的协同联动应急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装备在风险防控、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工作中的应用,重点装备高性能无人机多载荷航空测绘应急系统,构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应急数据传输网络,配备影像数据快速处理系统、多源信息集成分析、应急成果快速服务等现代化测绘地理信息应急装备,不断提高覆盖全市域、“天空地”一体、高适应性、高机动性的应急测绘能力和“第一时间”现场地理信息快速处理、分析与共享服务水平。
(七)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加强政策引领和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推动政府出台扶持和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基础环境建设,推进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地建设,扶持一批测绘地理信息龙头企业,培育测绘地理信息中小型企业,促进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应用,让地理信息产业覆盖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科学统筹地理信息资源,制定行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培育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的快速有效运行,全面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八)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战略
积极探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融合,加快向新型基础测绘体系转变。争取与省内外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战略,增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建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奖励机制,努力打造适应本地测绘地理信息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队伍。
(一)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更新工程
做好已建成的全市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的维护更新工作。推进测量标志信息化管理,全面落实测量标志管护制度,健全测量标志管护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建设工程
筹建市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基于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框架,依托现有信息化基础条件,打造具有区域服务能力的卫星应用中心。积极推进卫星应用技术融入六安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监管、评估等主责主业,促进市域内自然资源遥感影像数据共享和推广应用,实现数据的规范管理、有效利用和增值服务,逐步推进有关部门数据共享,助力六安市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遥感影像获取。通过安徽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共享定期获取全域2米分辨率每季度1次,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年度覆盖2次,0.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年度1次,0.2米分辨率航空影像规划期内覆盖1次。
航空影像获取。推进优于0.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获取,规划期内完成市、县、区规划区范围全覆盖1次,根据各县区建设需求,部分建成区、重点规划开发区域,实现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年度更新,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等所需1:1000数字化测图提供保障。
专栏1 工作分解表 |
市: 1.建成市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2.全市2米、1米、0.5米、0.2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和收集。 3.优于0.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获取。 区、县: 4.优于0.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获取。 |
(三)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工程
推进基础测绘联动更新,探索建立变化区块基础测绘数据市、县(区)联动更新机制,实现基础测绘数据“同频率、同种类、同精度”三同步更新,为各类服务应用提供基础测绘数据保障。
根据已有基础数据,持续开展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工作,规划期内完成建成区和规划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利用现势性强、精度优于0.1米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数据成果,协同研究探索经济、快速、精确的测绘方法,持续开展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两年一更新”并整合入库,县以上建成区和规划区等重点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现年度更新;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对重点区域开展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工作。
专栏2 工作分解表 |
市: 1.建成区和规划区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 区、县: 2.建成区和规划区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 |
(四)探索开展实景三维六安建设工程
利用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激光点云、纹理等数据,经实体化并融合实时感知数据探索尝试建设六安市城市级实景三维,提升六安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宣传城市建设成就,为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政务服务等提供三维数据及能力支撑。
探索开展部件级三维模型建设,选择试点区域获取其他实体、物联感知数据,生成部件级实景三维产品。探索开展重点建筑物的单体化三维建模,用于精准表达和按需定制,服务个性化应用,提高六安市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五)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建设工程
持续提升六安市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及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求,深化市、县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据更新、运行维护、应用推广等机制,拓宽平台应用领域。完善市、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数据集联动更新体系。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社会化应用。
开展市本级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同步更新,对平台电子地图、影像、地名、地理兴趣点(poi)等数据进行持续更新,提升数据质量和现势性。在全省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优化升级基础上,推动平台广泛深入应用,优化升级平台的政务服务,通过集成整合现状、规划、管理、社会经济类等数据,推进各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开展专题地图编制,如卫星影像图及政务工作系列用图等,全面反映基础地理信息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基本市情。编制完成六安市、县区政务工作用图和标准地图,并进行常态化更新,根据需要开展其他地图衍生产品编制,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科学决策以及处置突发应急事件,提供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可靠的决策依据。
专栏3 工作分解表 |
市: 1.标准地图编制及更新。 2.政务工作用图编制及常态化更新。 3.编制《六安市红色文化地图》,弘扬传承红色文化。 区、县: 4.标准地图编制及更新。 5.政务工作用图编制及常态化更新。 |
(六)智慧六安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
持续完善六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六安向智慧六安的转型,支持智慧六安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六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时空信息保障。推动六安市各县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
专栏4 工作分解表 |
市: 1.升级维护六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区、县: 2.建设升级县区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
(七)应急测绘地理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进一步健全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并纳入市级应急联动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力量,统筹装备、队伍、数据等资源,形成区域协同、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联动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机制,构建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
编制六安市应急测绘保障预案,组建市级应急测绘专业队伍,形成立足市本级,覆盖县区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装备体系、应急数据体系、应急响应体系和数据积累(包括历史数据收集、平时数据积累等)。成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急测绘保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筹、组织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应急测绘保障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测绘演练培训和常态化应急航摄数据获取飞行训练。加强市应急测绘保障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测绘保障队伍素质,通过定期预演,积累实操经验,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构建集数据获取、处理、存储、分析、传输于一体的现代化测绘生产技术装备体系,配置影像数据处理系统、倾斜影像三维模型自动构建、地理信息自动提取、大型数据备份存储发布等软硬件系统。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在自然资源应用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鼓励测绘资质单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应用创新。
(一)加强全市统筹,提高整体水平
进一步提高对测绘地理信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性工作的认识,强化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政府主导的职责意识,增强相关部门支持测绘工作的自觉性。将测绘地理信息纳入各级目标管理,建立全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统筹组织机制,保证测绘地理信息规划项目的稳步推进,促进全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协调、持续、创新发展。
(二)坚持政府主导,保证经费投入
根据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前期性、公益性,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安徽省“十四五”测绘地理信息规划》等文件,将测绘地理信息实施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测绘地理信息经费应实行项目管理加强和规范经费开支,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十四五”测绘地理信息规划目标的实施。
(三)强化监督评估,确保实施效能
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做好总体规划与年度规划,项目与预算的有机衔接。建立规划的调整机制,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和评估,适时对规划任务进行调整,使年度计划内容和经费使用更加合理,保证六安市测绘地理信息“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牢固树立测绘科技创新是推动测绘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事业发展靠科技的观念,依托多元化创新平台,广泛深入地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针对全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实际,加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加强装备升级和新技术应用,促进六安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高度重视测绘地理信息高技术人才培养,对测绘管理部门和技术骨干队伍开展全面培训,加快构建与新技术、新业务、新能力相适应的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新体系,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技能过硬的专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规划实施奠定人才基础。
(六)提高安全措施,保障测绘生产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法规的要求,结合六安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保密现状,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保密检查和保密教育,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有关规定,实施网络地理信息的实施监控,采取防病毒、防黑客入侵、密码审查、灾难恢复等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确保密级数据安全,促进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成果广泛、安全的应用。
附件:相关专业术语解释
1.测绘基准:测绘工作中,定义所选用的各种大地测量参数、统一的起算面、起算基准点、起算方位以及有关的地点、设施和名称等。国家设立和采用的测绘基准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和重力基准。
2.大地控制网:由一系列具有统一等级精度标准的大地坐标的控制点所构成的测量控制网。分为:平面大地控制网、高程大地控制网、空间(卫星)大地控制网。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地名、数字正射影像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
4.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络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网站。
5.标准地图:依据中国和世界各国国界线画法标准编制而成的地图,可用于新闻宣传用图、书刊报纸插图、广告展示背景图、工艺品设计底图等,也可作为编制公开版地图的参考底图。
6.实景三维:是对一定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行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和表达的数字空间,是新型基础测绘的标准化产品,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基底。
7.倾斜摄影:倾斜摄影技术是国际测绘领域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颠覆了以往正射影像只能从垂直角度拍摄的局限,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同时从一个垂直和多个倾斜对地面进行多个视角采集影像,将用户引入了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直观世界。
8.地理实体: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且连续空间位置和范围、单独具有同一属性或完整功能的地理对象。
9.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以时空信息为基础,依托泛在网络,聚合分布式大数据资源,并按需提供计算存储、数据、接口、功能和知识等服务的基础性、开放式技术系统。连同云环境、政策、标准、机制等支撑环境,以及时空基准共同组成时空基础设施。
10.城市级实景三维:对地形级实景三维的细化表达。主要由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激光点云、纹理等数据经实体化,并融合实时感知数据构成。重点是对生产和生活空间的数字映射。
11.部件级实景三维:对城市级实景三维的分解和细化表达。重点是满足专业化、个性化应用需求。
12.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新时期面向基础测绘的新任务和新需求,在保持基础测绘公益性要求前提下,以重新定义基础测绘成果模式作为核心和切入点,带动技术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全面升级转型的基础测绘体系。